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股票配资平台下载,其科学施肥对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。尿素作为最常用的氮肥,其追肥量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土壤肥力、品种特性、生育期需求以及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。根据近年来的农业实践和科研数据,黄淮海冬麦区高产田的尿素追肥量通常控制在每亩15-25公斤(折纯氮6.9-11.5公斤),而旱地麦田则需减量至10-15公斤。具体实施时,需把握三个关键追肥时期:一、分蘖期追肥:构建高产群体的基础分蘖期(冬前或返青阶段)追肥约占全年氮肥总量的30%。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90mg/kg的中低产田,建议每亩追施尿素10-12公斤,配合3-5方腐熟农家肥可提升肥效。2023年山东农业大学试验表明,在相同总氮量下,将30%氮肥于返青期沟施,较传统撒施方式增产8.2%,氮肥利用率提高3.5个百分点。值得注意的是,群体过旺田块(亩茎数超90万)应延迟至拔节期追肥,避免无效分蘖消耗养分。二、拔节孕穗期追肥: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此阶段追肥量占总氮量的40-50%,高产田每亩追施尿素15-20公斤。中国农科院最新研究显示,将尿素与5kg/ha的硝化抑制剂DMPP混施,可使氮素利用率从35%提升至42%。长江中下游麦区需特别注意:3月连续阴雨条件下,应采用"少量多次"原则,每次追施不超过8公斤/亩,防止淋溶损失。2024年江苏沛县的对比试验证实,分两次追施(拔节初期10公斤+孕穗期8公斤)较一次性追肥千粒重增加1.3克。
三、灌浆期叶面追肥:提升品质的增效措施针对强筋小麦品种,可在扬花后10天喷施1.5%尿素溶液(每亩用量折合尿素0.5公斤),配合0.2%磷酸二氢钾。河南周口2024年示范数据显示,该措施使蛋白质含量提高0.8个百分点,面筋指数提升6.3。但需避开中午高温时段,建议在下午4点后喷施,叶片湿润时间保持30分钟以上为宜。四、精准施肥的现代技术支撑1. 土壤速测技术:采用便携式氮素检测仪,在追肥前测定0-30cm土层硝态氮含量。当读数低于15mg/kg时需增施10%肥量,高于25mg/kg则可减量15%。2. 无人机变量施肥:大疆T40植保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,可识别苗情差异,实现±5%的施肥精度。2025年河北藁城示范区应用显示,变量追肥较均一施肥节省尿素3.2公斤/亩。3. 缓释尿素应用:掺混40%比例的树脂包膜尿素(释放期60天),可减少追肥次数。安徽涡阳试验表明,一次性基施缓释尿素配合拔节期少量追肥,劳动成本降低40%。五、区域差异化施肥方案东北春麦区:结合滴灌系统,在分蘖至抽穗期分3次追施,总量控制在18-22公斤/亩,采用尿素:硫酸铵=3:1的配比可预防缺硫。西北旱作区:推广"秋施春用"模式,在前茬收获后深施10公斤尿素+生物炭2吨/亩,配合地膜覆盖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%。南方稻茬麦:针对渍涝风险,建议使用含脲酶抑制剂的尿素,追肥量减少20%,分厢沟施可降低根系缺氧风险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2025年新版《小麦化肥定额制施用技术规范》要求,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尿素年用量不得超过24公斤/亩(折纯氮11公斤),经营者需通过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。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创新提出的"三优两减"模式(优品种、优 timing、优方法,减量、减排),在保证产量的同时,使氮肥用量下降15-20%,值得大面积推广。农民在实际操作中,应定期进行叶片营养诊断,根据叶色卡调整追肥策略,避免经验主义施肥造成的浪费或不足。
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